当前位置:    首页>> 应用/支持 >> 技术资料 > 应用研究
电子鼻分析蒸汽爆破对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香气特征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4-07-31
        杜仲叶富含木脂素、环烯醚萜、酚类、类固醇、萜类、类黄酮等活性物质,具有滋补肝肾、调节血压的保健功能。电子鼻是一种模仿人类嗅觉感知-解释-辨别过程的气体传感器阵列,可以对特定的挥发物做出特殊响应。电子鼻和HS-SPME-GC-MS技术联用常用于区分和鉴别不同产地、不同工艺下的茶类、果类和酒类的香气特征差异。
        本研究以杜仲‘华仲8号’(E. ulmoides‘Huazhong 8’)嫩叶和成熟叶为对象,结合电子鼻、HS-SPME-GC-MS、气味活度值(OAV)法和感官定量描述分析(SQDA)法,对比蒸汽爆破处理前后两种原材料制成的杜仲茶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法进行降维分析,解析嫩叶茶和成熟叶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及其含量,以期为改善杜仲茶感官品质、采用蒸汽爆破辅助生产具有独特香气的杜仲饮品提供参考依据。
1 感官评定
        4 种处理下杜仲茶的香气属性描述词上的平均得分如图1所示,整体上香气属性得分排序为T2>T1>CK2>CK1。经蒸汽爆破处理后,嫩叶和成熟叶茶的香气在感官上都有显著提升,T2除脂香稍弱于T1,木香、花香、坚果香均较显著;T1在脂香、花香表现较好,其次还伴有烤香。
 2 基于电子鼻分析蒸汽爆破对嫩叶和熟叶杜仲茶的影响
        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的电子鼻响应值表1所示,7 个传感器对嫩叶和熟叶杜仲茶样气味的响应值不同。在7 个传感器中,W1W、W2S、W2W和W5S 4 个传感器的响应值在4 个茶样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VIP>1),即这4 个传感器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对杜仲茶样气味的贡献较大。
        根据表1绘制的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特征响应雷达图见图2,雷达图的差异一定程度反映了杜仲茶香气强弱的差异。结果表明,4 种杜仲茶汤的香气在7 种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均有显著差异,与对照茶样相比,蒸汽爆破处理显著降低嫩叶和熟叶杜仲茶的茶汤气味在各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在成熟叶茶中,经汽爆后的W2W、W1W和W5S3 个传感器响应值较对照有明显下降,W2S和W1S两个传感器响应值较对照有略微下降;在嫩叶杜仲茶中,经汽爆后的W2W、W2S、W1W、W5S和W1S 5 个传感器响应值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整体上,熟叶杜仲茶受到蒸汽爆破处理影响程度稍大于嫩叶杜仲茶。
        嫩叶和熟叶杜仲茶汤香气的电子鼻PCA图及其电子鼻传感器的关系如图3A所示。结果显示,PC1和PC2贡献率之和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涵盖了茶样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其中PC1的贡献率为95.789%,PC2的贡献率为2.342%,由此可见,茶样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PC1上。CK2和CK1两个对照茶样分别与T2和T1两个蒸汽爆破处理的茶样在PC1上差异明显,得到了有效区分。CK2的PC1、PC2的得分均最高,基本处于第1象限,与其他3 个茶样之间的距离最远;CK1与T1和T2两个茶样距离虽较近,但在PC1投影上均不重叠,能够较好区分;T2和T1分别在第3、2象限,两个茶样在PC1上投影重叠,但在PC2上差异明显,说明两个茶样之间存在差异。将载荷图结合电子鼻传感器雷达图发现,W2W和W5S传感器对CK2较灵敏,这与上述雷达图的结果相吻合。W2W和W5S对气味的PC1贡献值较大,W1S和W2S对PC2贡献值较大,说明通过电子鼻传感器特征响应值能够有效区分4 种杜仲茶样的香气差异。
        LDA也是一种聚类分析方法,一般注重类别的分类以及各种组之间的距离分析,即LDA会尽量缩小组内的差异,扩大组间的差异。缩小组间差距后的杜仲茶样香气区分更为明显,4 种杜仲茶香气能够被有效分开(图3B)。
3 香气特征比较
3.1 HS-SPME-GC-MS检测结果
        为探究嫩叶和熟叶杜仲茶汽爆前后制成杜仲茶的香气特征差异,利用HS-SPME-GC-MS联用对4 种处理杜仲茶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得到其总离子流图(图4),共检测到177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CK1、T1、CK2和T2中可鉴定的峰面积分别占比92.32%、100.00%、94.50%和100.00%。根据化合物类型将其分为碳氢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其他类化合物。由图5A可知,CK1、T1、CK2和T2 4 个处理所制的杜仲茶挥发性化合物种数差异显著,数量排序为T1>CK2>T2>CK1,汽爆处理后的成熟叶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高于未汽爆处理,增加了16 种,而嫩叶茶汽爆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无显著差异。其中,嫩叶茶汽爆后醛类、酮类和杂环类分别增加了2、6 种和3 种,成熟叶茶汽爆后醇类、醛类和酮类分别增加了5、3 种和9 种(图5B)。CK1、T1、CK2和T2 4 种杜仲茶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差异也十分显著,酯类是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类型,相对含量分别为42.07%、16.33%、23.70%和21.89%;酮类相对含量分别为6.63%、29.05%、12.30%和13.15%;碳氢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0.76%、10.83%、14.20%和13.89%;醇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27%、15.22%、9.48%和14.87%;杂环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8.73%、8.83%、14.13%和13.13%;其他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90%、8.68%、5.25%和4.92%(图5C)。
3.2 OPLS-DA法分析挥发性化合物
        如图6所示,模型累积解释率R2x为0.999 1,整体预测能力Q2为-0.704 0,置换检验200 次的模型R2=0.999 1,Q2=-0.862 5,并且Q2回归曲线与Y轴的截距小于0,表明模型不存在过度拟合现象,结果较为可靠。在OPLS-DA中,茶样之间距离越小则差异越小,反之则意味着差异较大。CK2、T2、CK1和T1分别置于4 个象限,表明杜仲嫩叶茶和成熟叶茶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在蒸汽爆破处理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嫩叶茶和成熟叶茶之间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4 种处理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均能被有效区分开。
        如表2所示,VIP≥1的挥发性化合物共有65 种。其中,酯类物质主要为二氢猕猴桃内酯、3-呋喃甲基乙酸酯和2-甲基戊酸甲酯,酮类物质主要为大马士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3-乙基-4-甲基吡咯-2,5-二酮和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3-丁烯-2-酮,碳氢类物质主要为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十六烷和4-甲基-1-(1-甲基乙烯基)环己烯,醇类物质主要为苯甲醇、α-松油醇和芳樟醇。
 
        为进一步缩小特征香气化合物范围,从VIP≥1的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达到显著水平(即P<0.05)的挥发性化合物,得到24 种特征香气化合物,对应的层次聚类热图如图7所示,其中,CK2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醛类和杂环类,CK1、T1和T2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酯类。T2和T1中相对含量增加最显著的均是酯类和酮类,分别增加了13.06%和4.12%、9.71%和4.84%。
3.3 特征香气化合物与感官评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LSR进行4 个茶样的感官评定结果和特征香气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X矩阵(贡献率73.43%)代表不同茶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Y矩阵(贡献率98.13%)代表不同茶样的感官评定结果,香气化合物和感官属性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图中的大、小圆环分别表示100%和50%的相关性,分布在两个圆环之间则表示相关性良好,大多数据分布在双环之间,这说明图中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与感官属性均呈显著相关。由图8可见,与花香、脂香关联的特征香气化合物占比较多,其中,花香与苯甲醇和香叶基丙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关联性较好,脂香与(E,E)-2,4-庚二烯醛和3-呋喃甲基乙酸酯的关联性较好,这说明花香气和脂香气占据杜仲茶特征香气的主要地位。
3.4 OAV法分析特征香气成分
        OAV表征了茶样中不同香气成分对整体香气的贡献程度。基于OPLS-DA法筛选出的VIP≥1、P<0.05的24 种特征香气成分进行OAV分析(表3)。
        基于OAV的香气特征分析如表4所示,当OAV>1时,定义为关键香气成分,该香气成分对总体香气有直接影响;当0.1<OAV≤1时,定义为修饰性香气成分,该香气成分对总体香气有辅助影响;当0<OAV≤0.1时,定义为潜在香气成分,该香气成分对总体香气有潜在影响。在一定范围内,OAV越大说明该香气成分对总体风味贡献越大。T1的关键香气组分(OAV>1)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壬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焦糖香,CK2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呈现甜桃香、木香,T2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壬醛、苯甲醛和苯乙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焦糖香、苦杏仁味、坚果香、玫瑰香、巧克力香。二氢猕猴桃内酯在T1、T2和CK2 3 种茶样香气中均占主导地位,其OAV以T1最高,为4.743,其次是T2为1.586。
4 讨论
        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汽爆处理后的嫩叶茶和成熟叶茶分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木香、花香和坚果香以及脂香和花香,其中,嫩叶茶的香气要略重于成熟叶茶。电子鼻分析表明,汽爆前两种杜仲茶的响应值均较高,嫩叶茶的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成熟叶茶,这种差异可能是其中的青草气较重导致的。同时,PCA和LDA所得到的模型拟合度较好,能很好地将4 个茶样的香气区分,说明嫩叶茶和成熟叶茶在汽爆前后,二者之间的香气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汽爆前后香气组分均有显著变化。HS-SPMEGC-MS检测结果发现,共检测出177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酯类的相对含量最高,化合物种类数量排序为T1>CK2>T2>CK1,汽爆处理后的成熟叶茶种类增加了1 6 种,而嫩叶茶种类无明显变化。OPLS-DA表明,4 个茶样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R2x=0.999 1,Q2=-0.862 5),以VIP≥1为标准,筛选出了65 种挥发性成分,剔除P>0.05的成分后,得到24 种特征香气成分,嫩叶茶和成熟叶茶经汽爆后酯类和酮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13.06%和4.12%、9.71%和4.84%。特征香气化合物与感官评定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杜仲茶中的苯甲醇和香叶基丙酮是花香的主要来源,(E,E)-2,4-庚二烯醛和3-呋喃甲基乙酸酯是脂香的主要来源,花香气和脂香气是杜仲茶的主要特征香气,这与感官评定结果相符合。
        本研究认为,二氢猕猴桃内酯是4 种杜仲茶的香气基调,经蒸汽爆破处理后,生成的其他特有香气物质是杜仲汽爆茶具有各类香气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杜仲嫩叶汽爆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壬醛、苯甲醛和苯乙醛对其香气特征有主要贡献,产生了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等香气。杜仲熟叶汽爆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壬醛对香气特征有主要贡献,产生了甜桃香、花香、焦糖香等香气。
        本研究首先对杜仲茶香气进行了整体感知,进行感官评定和电子鼻分析,基于电子鼻的雷达图、PCA和LDA对比两种杜仲茶汽爆处理前后的气味强度,确定汽爆处理和采摘时段影响了杜仲茶的香气组成,GC-MS检测结果采用OPLS-DA法将4 种处理的杜仲茶有效区分后,筛选VIP≥1、P<0.05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特征香气化合物与感官评定间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杜仲汽爆茶特征香气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来源,最后,用OAV将4 种杜仲茶的特征香气化合物划分为关键香气成分、修饰性香气成分和潜在香气成分,进一步细化了各种杜仲茶特征香气的具体贡献程度和多种气味之间的强弱关系。
5 结论
        蒸汽爆破处理对杜仲嫩叶茶和成熟叶茶的香气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未汽爆处理嫩叶茶的关键香气成分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呈现甜桃香、木香,经汽爆处理后嫩叶茶的关键香气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壬醛、苯甲醛和苯乙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焦糖香、苦杏仁味、坚果香、玫瑰香、巧克力香。未汽爆处理成熟叶茶无明显的关键香气,汽爆后成熟叶茶的关键香气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壬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焦糖香。本研究结果可为杜仲叶在茶饮品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且所用的研究方法可运用于多种食品的香气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周昀菲,孙志强,杜庆鑫,等.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分析蒸汽爆破对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香气特征的影响[J].食品科学,2024,45(01):91-100.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小编。
联系电话:18596077827 (同微信)
邮箱:service02@foodmate.net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食品研发服务中心   食品伙伴网   感知网   传实翻译   北京联食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食品有意思   食育网   化妆品伙伴网   食品人才中心   食品标准   食品论坛   食品法规   食品资讯   食学宝   食品词典   食品邦   食品安全合规服务   食品检测服务中心   食品文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