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应用/支持 >> 技术资料 > 应用研究
智能感官技术:揭秘茯苓产地与品质差异
发布日期:2024-12-17
        在漫长的实践探索中,古人发现中药的功效作用与某些口尝滋味有直接的关系,然后抽象地推演出中药的药性。电子鼻和电子舌是模拟嗅觉、味觉而设计的传感阵列分析新技术,是整体信息综合反应。将电子鼻与电子舌相结合,气味兼备,能呈现出味觉与嗅觉的总体信息。中药因其独特的气味和质量要求,在中药材基原鉴别、质量检测、产地区分以及中药材炮制品等方面都在广泛使用这种智能热点/活动技术,在中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茯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以电子鼻和电子舌为主的人工智能热点/活动技术,探索茯苓药性理论及其产地差异,为揭示茯苓的药性理论、地域鉴别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依据智能感官技术模拟人的味觉系统表征了茯苓气味、滋味信息,研究发现茯苓含有丰富的嗅觉和味觉信息,以甜味、苦味和鲜味最为显著。
        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药材样品采集于安徽、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6个省(区)18个产地。
        02仪器
        PEN3便携式电子鼻
       日本INSENT电子舌
        03电子鼻检测
        精确称取茯苓粉2.0g,放入200mL顶空取样杯中,检测后密封。在室温下重复测量5次。预采样阶段5s后,电子鼻测量时间设置为100s,冲洗时间为60s。腔内流速为300mL·min-1,初始注射流速为300mL·min-1。这10个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在测量过程中,各传感器的响应值在70s后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因此提取80s的信号作为原始数据。
       04电子舌检测
        精确称取茯苓粉2.0g,用100mL纯净水溶解,回流提取1h,得到滤液,冷却过滤。取30mL滤液到电子舌专用烧杯中。电子舌传感器和参考电极在安装前应在激活液中激活24h。随后,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基准液校正使数据稳定。所有样品在25℃室温下测定,以基准液作为清洗液。在1r·s-1搅拌速度条件下,传感器持续清洗120s后测量30s。如图2所示,每个传感器的响应信号直到15s时稳定,因此提取30s时的响应值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气味分析
        01茯苓的气味组成
        取电子鼻传感器阵列响应值的平均值作雷达图,如图3所示。每个传感器的响应值都在零以上,不同产地的茯苓气味组成基本相同,强度略有差异。
        02电子鼻主成分分析
        电子鼻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95.05%,由图4可知,安徽和湖北的茯苓样品存在较大的重叠,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的样品重叠更为严重。
        03Loadinsg分析
        Loadings分析的算法与PCA的算法相同,是对传感器的分析,得出传感器区分样品的能力。由图分析可推测,各产地的茯苓样品在气味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三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气味分析
        01茯苓样品的整体味觉信息
        不同于以往人们对茯苓滋味的认识,茯苓样品除咸味、酸味外,其他的味觉属性基本都在无味点以上,说明茯苓具有丰富的味觉信息。茯苓最突出的味道是甜味和苦味。另外,不同产地茯苓的某些味觉属性在雷达图上重叠度较低,如酸味、涩味和苦味的回味,但各个产地的样品酸味响应值在无味点-13以下,见图6。
         02电子舌主成分分析
        图7为电子舌检测结果的响应值降维后所得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总体来看,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的茯苓样品与岳西地区(安徽、湖北)的茯苓样品能够得到大致划分。
        03聚类分析
        R型系统聚类是根据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聚集在一起。现以组间联接方法,区间采用平方欧氏距离作为测量,做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8。
       四 茯苓气味和滋味的产地差异
        从茯苓气味的PCA分析结果可知,在地理位置上以长江为分界点,能有效区分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茯苓样品。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的样品生长和采收于长江以南,湖北和安徽的样品生长和采收于长江以北。根据雷达图可知,W5S、W1S和W1W传感器响应值较高,Loadings分析结果显示茯苓气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因此选择对上述气味灵敏的传感器进一步分析茯苓气味的产地差异,结果如图9所示,安徽和湖北的茯苓样品气味响应值显然低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的样品,说明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样品在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气味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
       茯苓味觉信息的雷达图分析可知,茯苓甜味显著,但各产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各产地的茯苓样品味觉值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苦味、涩味和苦味的回味上。因此,选择苦味、涩味、苦味的回味进行分析探讨产地之间的差异,结果如图10所示。由图可知,湖北和安徽的茯苓样品苦味和苦味的回味都显著高于长江以南——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的茯苓样品,且湖北和安徽的茯苓样品苦味的回味在无味点0以上,长江以南的样品苦味的回味都在无味点以下。对于涩味,长江以北的茯苓涩味在无味点以下,而长江以南的茯苓涩味都在人的无味点以上。 
       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封面图及文章配图来源:创客贴。参考文献:修慧迪,程磊,王文全,等.基于智能热点/活动技术探讨茯苓药性理论及其产地差异[J].文山学院学报,2023,36(05):7-12.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联系电话:18596077827 (同微信)
邮箱:service02@foodmate.net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食品研发服务中心   食品伙伴网   感知网   传实翻译   北京联食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食品有意思   食育网   化妆品伙伴网   食品人才中心   食品标准   食品论坛   食品法规   食品资讯   食学宝   食品词典   食品邦   食品安全合规服务   食品检测服务中心   食品文库
Baidu
map